值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通力主编的“澳门学”巨著———《澳门编年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不仅是澳门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亦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同时还是将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大事。
《澳门编年史》共六大卷(其中第六卷为索引),凡三百余万字。在该书编写过 程中,编纂者充分、全面地利用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中葡档案、资料等历史文献,还广泛征引其他国家档案馆档案史料,翔实地刻画了自1494年葡人东来直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450余年间澳门问题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勾勒出澳门独特而多变的历史轨迹。
可以说,该书是迄今为止澳门历史研究中规模最大、涉及澳门历史研究最深最广、表现新资料最多,亦是最具份量的澳门历史研究着作,德国汉学家普塔克(Rod erichPtak)教授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在汉语世界的学者中间,恐怕没有另外一个团队,能够完成这样一部令人钦佩的里程碑式的巨作。”由于中文档案、文献中存在大量有关澳门的史料,西方澳门学者虽然精通葡、西、荷、英等西方语言,但不同语境晦涩的中文史料却是他们不能逾越的障碍,使得任何一个西方学者团队也不可能和无法完成这样一部巨着。
审视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同以往澳门史着作相比该书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该书突破以往澳门史研究的窠臼。编纂者将澳门历史研究置于全球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的框架之下,使之与大航海时代、中西交往史及中国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联系起来,按照传统的中国历史纪年方法与澳门历史自身特点对其加以分期,是为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晚清时期及民国时期五大阶段。从大阶段上体现澳门与中国政治的密切关系,而每一阶段又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则是反映在中葡政局影响下发生变化的澳门本土历史的发展过程。
其次,该书对有关澳门的史料进行了“竭泽而渔”的搜索,征引了包括中、葡、英、日等七国语言的一千五百余种史料,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通过严谨细致、条理清晰的行文叙事,为读者刻画勾勒出了一幅幅全面、生动、真实的澳门历史画面。在叙事中,还有数以千百计的细密考证,解决了很多澳门历史研究中存在的含混、矛盾与误差。书中发掘大批前人未曾采用过的中西文史料。编者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空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其中新发现了一批过去未曾发现的同澳门关系密切的中文文献刊本、抄本和稿本,编纂者亦组织专门队伍翻译葡、英、日、法等多国语言史料。如此大规模的新史料挖掘工作在澳门史研究过程中尚属首次,该书“使用西文数据的比例及占有量不仅超过了西方学者,而且,还发现了很多葡萄牙学者未能发现的西葡语文尘封档案”。新史料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历史拼图的缺失,刷新或回复了历史图像”,而且对于旧史料的重新解读、原有问题的解决及新的研究视角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第三,该书编纂体例亦有很大创新。编者采中西编年史之长,同时吸纳“新编年史”学说中的合理成分,突破前人编年体范式,采用了编年叙述、史料长编、观点胪列与史料考证多种形式对澳门历史加以复原。
第四,编写规范严格统一。历史学是一门极为严格的科学,准确的表述、严格的注释是一部高水平史学着作所必须具备的。该书中叙述的每段文字、每句话都有出处,都有注释,其形式则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要求一一标明,每条注释都清楚的列出其出处、页码以及版本信息等。同时,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学术成果,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术修养和品德。
第五,该书还为今后澳门史研究指明了方向。鸦片战争以前的澳门历史,由于主体档案资料已经公布,重大史实也已基本厘清,争议虽然尚存,却难出现新的东西。相对于这一时期的澳门近现代史则不然,有关近现代史的各种档案史料尚待发掘,学术领域存在大量研究空白,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书中收录大量中葡交涉档案、回忆录、信札等史料,为澳门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完备的参考体系,从而激励新的学术成果的出现。
最后,完备的索引为该书又一大亮点。编者将某一类问题的人名、地名等予以适当的排列,提纲挈领的散见于不同之处的数据汇为一体,为读者了解已有学术成果、解决疑难、清晰地再现重大历史事件脉络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历史作为消逝了的过去,只能在人们的重新认识与诠释中再现。吴、汤、金三位先生在欧亚大陆两端、耗费数年之功,在对史料进行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将浩如烟海的史料、千头万绪的历史情节以编年叙事地进行排列而完成的这一新成果,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真实的澳门图景,同时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广泛而详实的材料来源,还为澳门史研究 “提供了使用、选取、和过滤中欧史料的新的标准”。《澳门编年史》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澳门历史场景,将吸引更多的后学投身于澳门史研究当中。
(作者: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编号: 201004185320884,来源:《南方日报》 ,2010-4-18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acau-mdis.org/archives/188
- 转载请注明: MDIS 于 澳門文獻信息學會 发表